当前位置: 中州网 » 资讯 » 工具量具 » 正文

刘元春:短期内需要超常规创新政策工具 支持企业发展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0-05-23 13:57  来源:新京报  浏览次数:97
核心提示:5月22日,新京报举办两会经济策,邀请经济学者做客新京报直播间,发改委原副主任彭森、财政部财科所原所长、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

5月22日,新京报举办两会经济策,邀请经济学者做客新京报直播间,发改委原副主任彭森、财政部财科所原所长、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院长贾康、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刘元春、中银国际研究有限公司董事长曹远征等共同解读上午发布的政府工作报告。

刘元春表示,前几年我国强调要服务实体经济,要为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创造条件,经过一系列改革,在疫情期间,实际上得到了很好的检验,从1月下旬到目前,货币类的救助政策已经有七八类,财政类的救助政策有4大类,所涉及的中小企业救助资金也达到了好几万亿元,但是大家会看到,很多的小微企业特别是个体工商户获得感并不强烈。

原因是在超级疫情的冲击下,我们用传统的救助工具,很难渗透到边际群体上去,因此,要完成阶段性的救助任务,必须要有超常规的救助工具,所以此次政府工作报告中,反复强调两个很特殊的东西。第一是,将财政赤字增加的1万亿元,和发行抗疫特别国债1万亿元总计2万亿元的资金直达市县,用于基层的运转,用于基层的保民生、用于基层的中小企业的运转,这个很重要,也就是我们要跨越传统的科层体系,传统的条条框框,使我们的一些财政资金的救助方式更为及时、更为直接。

第二,要鼓励创新直达实体经济的金融货币政策工具,现在,很多政策工具还没有产生直达的效应,因此,我感觉此次政府工作报告,一个是在财政的特殊转移支付产生直达效应,其次,金融创新产生直达效应,通过这两块未来阶段性政策工具手段给予了创新的空间及平台。

另外,我们也要看到,在机制体制上,不仅仅要完成生存的问题,还要通过对发展问题的构建来解决当前民营企业预期恶化、信心低迷的问题,这个问题,恰恰是我们经济循环常态化的前提,也是各种毛细血管能够被打通的关键点,因此,短期内我们需要一些超常规的创新政策工具,中期则需要机制体制的改革,为未来信心和预期的调整创造很好的基础。

新京报记者 潘亦纯 编辑 陈莉 校对 李项玲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推荐产品
推荐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