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日,央行、银保监会等多部门重磅发布《关于进一步对中小微企业贷款实施阶段性延期还本付息的通知》《关于加大小微企业信用贷款支持力度的通知》,以及《关于进一步强化中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创设两个直达实体经济的货币政策工具,并提出30条措施满足中小微企业的金融需求,针对多个热点问题给出了详细答案。三个重磅文件的落地,备受社会关注。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创新直达实体经济的货币政策工具,务必推动企业便利获得贷款,推动利率持续下行。同时指出,中小微企业贷款延期还本付息政策再延长至明年3月底,对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应延尽延,对其他困难企业贷款协商延期。大幅增加小微企业信用贷、首贷、无还本续贷。
此次央行等部门联合发布的三个重磅文件,正是落实政府工作报告要求、强化稳企业保就业支持的重大举措,将有利于银行业加大对中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助力企业尽快走出疫情影响。尤其是在增加小微企业信用贷款和无还本续贷,稳定小微企业融资性现金流,提高小微企业贷款可获得性,进一步降低小微企业综合融资成本,以及稳岗保就业等方面,将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从央行创设的普惠小微企业延期支持工具和信用贷款支持计划两个直达实体经济的货币政策工具看,市场化、普惠性和直达性等特点非常明显。市场化方面,央行通过创新货币政策工具对金融机构行为进行激励,但不直接给企业提供资金,也不承担信用风险。普惠性方面,只要符合条件的地方法人银行,即最新央行评级1级至5级的城市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村镇银行、农村信用社、民营银行,对普惠小微企业办理贷款延期或发放信用贷款,就可以享受人民银行提供的支持。直达性方面,央行创新的这两个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将货币政策操作与金融机构对普惠小微企业提供的金融支持直接联系,保证了精准调控。比如,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延期支持工具,央行提供400亿元再贷款资金,通过特定目的工具(SPV)与地方法人银行签订利率互换协议的方式,向地方法人银行提供激励,激励资金约为地方法人银行延期贷款本金的1%,预计可以支持地方法人银行延期贷款本金约3.7万亿元。这样一来,能够提高地方法人银行执行延期还本付息政策的积极性,消除其存在的顾虑,让更多的小微企业受益,切实缓解还本付息压力。
再如,针对当前小微企业经营风险大,银行发放贷款都要求企业提供抵押担保,而信用贷款占比较低的实际情况,央行创设普惠小微企业信用贷款支持计划,提供4000亿元再贷款资金,通过特定目的工具(SPV)与地方法人银行签订信用贷款支持计划合同的方式,向地方法人银行提供0成本资金支持,既能帮助银行降低负债成本,补充银行流动性,也能激励银行提高小微企业的信用贷款占比。重要的是,该工具凸显了精准性,央行释放出的流动性全部流向小微企业,比单纯的降准更能支持实体经济。更为引人关注的是,将受益企业承诺保持就业岗位基本稳定作为直达货币政策工具的一个重要条件,不但能够救活企业,也能够有效保障就业的稳定,凸显了对稳企业、保就业的金融政策支持。
从金融服务中小微企业30条政策措施看,无论是在银行内部转移定价优惠力度、贷款增速方面,还是在分支行综合绩效考核中的权重提升,以及信用贷款、首贷、无还本续贷增幅等方面,均对银行机构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提出了明确的指标要求。此外,在积极发挥地方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增信作用,拓展担保覆盖面并明显降低费率,发挥多层次资本市场融资支持作用等方面,均做出明确而具体的要求。应该说,《指导意见》确定的各项政策更加定向化和贴近实际,突出了对扩内需、助复产、保就业精准金融支持,对加快恢复正常生产生活秩序,确保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不过,在各项政策的执行过程中,也要加强监督管理,防止在资金使用上出现“跑冒滴漏”等问题。一方面,银行业机构要对阶段性延期还本付息的贷款建立专项台账,进行专项统计,密切监测贷款质量变化,对可能出现的信贷风险提前做好预案。要真实、准确、完整地提供延期还本付息数据,坚决杜绝数字造假行为。同时,坚持向小微企业倾斜信贷资源,优化风险评估机制,注重审核第一还款来源,减少对抵押担保的依赖,努力提升小微信用贷款占比。
另一方面,监管机构要做好银行机构的信用贷款投放情况监测评估,防范政策执行中的道德风险和金融风险,推动普惠小微信用贷款占比明显提升,确保政策取得实效。同时,严格再贷款、再贴现资金使用监管,使其发挥最大效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