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州网 » 资讯 » 化工材料 » 正文

专家观点|要成为制造强国首先要成为材料强国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0-06-11 15:12  来源:电子信息产业  浏览次数:74
核心提示:全国政协常委、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钢研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李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我国要成为制造强国首先要成为材

全国政协常委、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钢研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李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我国要成为制造强国首先要成为材料强国,加大对新材料研发和产业化的支持力度,切实提升新材料自主保障能力,突破“卡脖子”关键技术。

“我国要成为制造强国,首先要成为材料强国,否则所有高科技产品都将成为空中楼阁。 ”全国政协常委会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钢研科技集团副总工程师李卫建议,整合科技创新资源,推动我国材料产业高质量发展。

李卫介绍,我国已建成了世界上门类最齐全的材料研发和生产体系,具有全球最大的材料生产规模,百余种重要材料产量连续多年位居世界第一,相关科技论文和发明专利数均位居世界第一。材料产业产值约占我国GDP的23%,已成为我国重要的支柱产业。

然而,我国很多先进高端材料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在已知的“卡脖子”技术中,属于材料产业的约占25%。我国很多高端装备面临着无材可用、有材不好用、好材不敢用等诸多问题,更不用说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让我国面临更加严峻的先进材料、先进技术“卡脖子”问题。对此,我国要高度重视,保障关键核心材料的供应。

李卫认为,制约我国材料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包括5个方面。

一是对材料产业重视程度不够。地方政府往往带着“高污染、高耗能”的有色眼镜来看待材料制造产业,甚至包括一些新材料产业。很多发达国家将装备与材料平行考虑,而我国在这方面的重视程度还不够。随着我国在一些装备领域逐渐走到世界前列,有些材料即使想仿也面临着无材可仿的问题,急需原始创新。

二是行业共性技术研究机构缺失。体现国家意志和社会公共需求的研究要由政府来主导和实施。以钢铁、磁材行业为例,在其他国家,一两家或几家大的优势企业就可以代表整个行业,而我国则是上百家企业。原有共性技术研究单位转制为企业后,承担行业共性技术研发的职能弱化。很多新材料发展进入了中小企业无能力,大企业不愿冒风险的“死亡之谷”。

三是存在大量低水平、重复性工作。国内材料领域研究机构逾万家,材料研发存在着重复、分散、低效等问题。而一些优势研究单位由于缺少长期稳定支持,造成人员流失,研发能力弱化。

四是知识产权保护不到位。社会公众和企业保护知识产权的意识不强,侵犯知识产权现象存在较多。例如,同行企业挖人问题、人员离职后侵犯原单位知识产权等。

五是好材不敢用。新材料研制周期长、复杂程度高。在如核电、大飞机、高铁等一些重要应用领域的配套材料方面有一整套严格的试用、考核、定型流程,导致即便国内有新材料可用,用户单位也不敢轻易采用,而是倾向于选用国外先进材料。这使得国内企业产品迭代发展的机会严重缺失。

为此,李卫提出了4点建议。

一是实施“材料并行”战略。新材料要与先进制造业平行考虑,加大对新材料研发和产业化的支持力度,尽快启动国家“重点新材料研发及应用”重大项目(该项目前后已论证了一二十年,至今仍未出台)。切实提升新材料自主保障能力,突破“卡脖子”关键技术。

二是加快整合材料领域创新资源。统筹我国新材料领域各类优势创新资源,在重点行业建立协同开发机制,充分发挥骨干企业的创新主体作用,加快国有材料类科技型企业的资源整合,探索成立“新材料国家重大创新基地(或新材料工业研究院)”,建设开放、共享的全产业链创新平台。

三是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和科研人员激励。完善知识产权保护相关法律体系及其执行机制,增强对职务发明人创新活动的激励,加大对员工离职后竞业限制的执行力度。落实科技人员激励指导文件,促进政策落地。赋予国有科技企业更灵活的分配激励机制。

四是为国家重点型号材料建立绿色通道。建设具有公信力和影响力的材料服役评价机构。对于重点型号工程的选用材料,探索建立绿色通道,由企业提出申请,国家部委从速组织评估和试用。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推荐产品
推荐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