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报福州7月17日电 (记者 胡美东 莫竞西 高启辉 摄影 胡美东)昔日泡沫渔排垃圾随处漂浮,杂乱无序的霞浦七星海域,如今变得海蓝水清鱼儿欢。7月15日,由中宣部主办的“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主题采访活动采访团来到宁德霞浦海上养殖基地,基地的崭新面貌让人耳目一新。
霞浦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刘东在接受中国日报记者采访时说:“当前我们的渔业养殖密度都是按照农业部的要求规划,按要求,42万亩海域的面积里渔排不能超过62万口,我们当前小排47万口,大碗箱是505口(折合小网箱不超过50万口),符合标准范畴。”
刘东告诉记者,现在只要打开电脑我们就能清楚掌握该海域的经度和纬度,养了多少鱼,多少藻类,全部实现了数据电子化。未来我们还会升级改造,形成智慧海洋,通过探头、视频了解养殖户的养殖状况,我们将一个个示范区建成智慧社区,每一个门牌号都设有二维码,通过二维码,可以了解鱼的用药、鱼苗的供应、鱼销往何处。
刘东说,养殖也是一个摸索的过程,大黄鱼的养殖,育苗成功是在80年代末期,这种大规模养殖是慢慢形成的,七星村里有一个支部书记告诉自己,以前6个人养2000尾黄鱼,现在他一个人就养40万尾,规模相当大,这都要得益于养殖技术方面的改造和提升。
“霞浦短板是工业,工业的GDP占比大约28%,养殖对我们来说真的太重要了,渔业养殖、加工、营销已经形成了一条龙产业。整个养殖业,我们的年产值超过100亿元,涉及的人口有26万。”
当被问及鱼饲料是否对海洋环境造成污染时,刘东表示,饲料对海域水质肯定会造成一定的影响,但是我们会控制在一定的范围,我认为说是科学的。我们一直保持对水质的监测,现在海上监管已经由以前的海洋渔业局转到生态环保局负责,生态环保局每年都对当地的水质进行几次的监测。除了饲料问题,我们将所有非环保类的设施换成环保的,每个乡镇建了自己的污水处理厂,对岸上排放的污水进行处理,同时对垃圾进行严格分类处理。
霞浦县下浒镇党委书记蓝家华介绍说,镇上住在渔排上的雇工80%来自四川、贵州和云南,一个雇工的月工资在5000-6000元,,而且很多雇工是全家一起来做,一家三口年收入达15万-18万元,收入比其他工种都要高。在忙碌的季节,我们海面的作业者达3万人,在海带5、6月收成的季节,一个纯劳力,一天的工钱是600元左右;海参排的从业人员月工资也有5000-6000元,养殖业确实带富了一大片。实践证明,更加科学有序的低密度的养殖,海水更蓝、更清澈了,虽然量减少了,但鱼的品质和价格提升了。
“今年上半年是我们历史以来海参收购客商最多的一年,达几千人。去年基本上都是粗加工放入冷冻库,今年80%的海参都卖掉,价格不错,一斤卖60几元,这样一来,很多养殖户从理解到不理解,自己要求改用塑胶排。”霞浦县溪南镇溪尾村支部书记、主任吴德枝说。
据悉,截至2020年6月30日,宁德市已全面完成为期两年的海上养殖综合整治目标任务,累计投入各类资金45.48亿元(含养殖户投入部分),清退禁养区渔排26.71万口、贝藻类6.55万亩;养殖区和限养区升级改造标准渔排55.75万口、深水大网箱3450口(相当于标准渔排13.89万口)、贝藻类33.74万亩,自行退养渔排19.48万口、贝藻类13.86万亩;清理废旧渔排22.05万口、海漂垃圾6.92万吨、泡沫浮球456万个,整治成效得到国家农业农村部、生态环境部和省委、省政府领导的充分肯定,成为全国水产养殖高质量绿色发展典型,“给绿水青山满意的答卷”被国家审计署确定为生态审计典型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