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大战期间,西方列强国家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掠夺,欧洲列强与中国的贸易大大减少了,这样,在战后一段时间里,中国民族工业有了一些发展。机械工业为了适应纺织、造船工业的需要,也有了些发展。上海机器工厂增加了39家。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输入机器价值增加很大,到1921年底,全国纱锭猛增至326万6千锭,而所增加的锭数大多在上海。西方列强国家一时无暇顾及中国,日本利用这个机会加强了对我国的侵略。如以纺织业来说,1918年日商在华纱厂仅有纱锭29万4千锭,到1921年即增到86万7千锭。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西方列强又卷土重来,重新加强了对中国的掠夺,它们勾结我国本土的封建势力,造成军阀割据的连年内战,给我国民族工业以巨大的摧残。从1923年起,我国民族工业逐步进入低落时期。
九一八事变以后,由于中国人民抗日情绪高涨,民族资本家减少对日本棉纱机器的进口,国产棉纺机器开始有了销路,机器工厂也就增加了不少, 1933年加入当时铜铁机器同业公会会员的有222家。到1936年,上海机器工厂发展到247家,占全国33%。机器工厂中大部分是为轻纺和造船工业服务的。
从一次大战到抗日战争前,上海机器工厂发展缓慢,按产品分,大致有以下几类:
一、修理与添配各种零件。这些厂约占三分之二,大都是以家为厂的小厂。也有少数资本比较大的,如明锡机器厂,工人有几百人,年营业额在20万元以上。
二、制造与修配纺织机械。制造纺织机械以大隆机器厂为最早。
三、制造柴油引擎和蒸汽引擎等产品。有中华铁工厂、上海机器厂、明锠机器厂、新民机器厂、新中工程公司等几家。
四、制造一些农业机械。
五、制造印刷机器。魏聚兴机器厂在20世纪初最早制造脚踏印刷机,以后有三、四十家工厂制造脚踏和手摇印刷机。
六、制造工作母机。多数为老式的机器。没有专业生产厂。重型机床更少。
1937年11月上海沦陷后,大批工厂改为军火工厂。同时,各地官僚、地主、富商都聚集上海租界,使上海形成畸形繁荣,被称为孤岛天堂。当时,上海工商界复业者不少,特别是纱布生意,因纱厂毁坏很大,纱布价格飞涨,有钱人纷纷想办纱厂,迫切需要棉纺机器。在这种情况下,开了不少机器厂,大都是制造纺织机械和为纺织厂做机器修配工作。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进占上海租界,就把一些机器厂转向制造军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