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州网 » 资讯 » 机械设备 » 正文

工业史鉴—日本机械工业在短时间再次振兴能给我们什么启示?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0-08-01 11:45  来源:工业文化  浏览次数:146
核心提示:二战以后,日本的机械工业是伴随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经历较长时间振兴起来的,并在这个过程中起了重要的作用。到80年代初,日

二战以后,日本的机械工业是伴随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经历较长时间振兴起来的,并在这个过程中起了重要的作用。到80年代初,日本机械工业已发展成为国民经济的“优势产业”。据统计:1980年日本机械工业总产值已达45兆5400多亿日元(不包括船舶和铁路车辆),约合2240亿美元,占工业总产值的20%以上;1981年机械工业的出口额为1001亿美元,占出口总额的66%。在80年代初,日本许多机械工业产品的产量已占世界首位或居前列,汽车、测试仪器、民用电器等产品在技术上已达到世界最先进的水平。

加强机械工业在促进国民经济现代化中的战略地位

日本机械工业在战后的十年经济恢复时期,比较顺利地完成了从军事工业向民用工业改组的艰巨任务。从1956年开始,日本经济进入历时18年的高速度发展时期。这期间,机械工业得到了优先发展,年平均增长速度达到20%,为整个工业年平均增长速度的1.4倍多,促进了国民经济现代化的实现。1974年以来,在经济低速发展时期,机械工业的发展速度虽然减慢,但仍高于整个工业的增长率,特别是在电子工业方面继续保持高速发展。进入80年代以后,日本实行“技术立国”的方针,体现新兴技术和知识集约化的机械工业,正在发挥愈益重要的作用。

日本机械工业的巨大进步,是同政府和社会的高度重视分不开的。日本把机械工业作为战略产业部门不断加强,政府先后制定了4个振兴机械工业的法令。1956年和1957年,分别制定了《机械工业振兴法》和《电子工业振兴法》,突出强调打好技术基础和实现设备国产化。在实施这两个法令的15年内,机械工业的生产增长了17倍。1977年制定的《特定电子工业和特定机械工业振兴法》,促使日本机械工业进入机械和电子密切结合发展的新时代。1978年制定了特定《机械情报产业振兴法》,进一步把机械工业和情报产业密切结合起来。

这四个振兴法令,主要是围绕某些特定机电产品,政府对有关企业进行的生产改组和技术改造,在方向上加以指导,在政策上加以鼓励,在资金上予以支持。他们先从少数产品抓起,逐步增加到几百种。振兴法对调动有关企业特别是大量中小企业的积极性,大力加强生产技术基础,收到了良好效果。

坚持实行“千方百计满足用户要求”这一行动准则

日本机械工业企业,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把千方百计满足国内外用户的要求,作为他们一切行动的准则。长崎香烧造船厂厂长说:“我要办的事,就是为顾客提供满意而便宜的商品,同时给公司带来利益。”事实上,这也是日本所有企业衡量其负责人是否称职的主要标准。

当时不论在大厂或中小厂都看到、听到“用户第一”、“为用户提供最好的服务”之类的口号。为了把这种口号变为实际行动,松下电器公司的具体做法:一是千方百计进行市场调查和预测,特别是了解用户对该厂产品的要求和批评意见;二是千方百计加强研究与发展,提高产品质量;三是千方百计降低成本,用最经济的办法生产又好又多的产品;四是千方百计加强销售与服务。

积极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和加强自己的研究与发展能力

日本机械工业振兴的全过程,始终是以大力提高技术水平为基本内容。它们所采取的,基本上是在已有技术基础上引进必要技术和进口关键设备的“嫁接方式”,既不是全靠自力发展的“播种方式”,也不是全部进口成套设备的“移植方式”。从1950年到1979年,日本共引进技术约34000项,共用汇约100亿美元,其中机械工业是引进技术最多的部门。

日本的技术引进工作有这样几个特点:

第一,技术引进同生产密切结合,并重视创新,兼采各国之长,形成自己的技术。例如松下电器公司1952年开始从荷兰菲利浦公司引进技术,在菲利浦技术基础上发展了自己的技术,并迅速运用于生产,从而在家用电器技术方面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创造出许多信誉很高的第一流产品。

第二,实现国产化以后,仍然十分重视引进先进技术。如日立工厂五十年代、六十年代从美国通用电气公司引进了30万千瓦和60万千瓦火力发电设备的技术,掌握后,七十年代又不失时机地从通用电气公司引进了100万千瓦火力发电设备的技术,从而保持了技术上的先进地位。

第三,通过立法手段,保证技术引进工作合理进行。政府曾在有关的法令中规定:禁止引进国内已有的和没有发展前途的技术,或者不利于民族工业的技术;引进技术从宽掌握,进口设备严格控制并限期国产化;研制代替进口的设备,由政府补贴一半费用;等等。

第四,在积极引进先进技术的同时,大力加强自己的研究与发展工作。这是日本技术迅速进步的重要原因。日本的技术研究与发展工作,30%由国立科研单位和大学承担,70%由民间企业承担。各大公司都把研究与发展工作放在头等重要地位。他们认为“新技术是企业的生命”、“专长等于生存和发展”。为此他们是舍得花大本钱的。小松制作所1981年研究与发展费用占销售额的40%,即240亿日元,在当时折合人民币2亿元。

日立公司科学事业本部有6个研究所,长期性的研究与发展,一般由公司的研究与发展中心负责;中期性的产品研究与发展,一般由各事业部的研究所负责;完善工艺和产品,由工厂负责。各大企业既重视现有产品的改进,也很注意下一代新产品的研制和第三代新产品的预研。例如,松下电器公司研制的第一代(点位控制的)机械手正在生产线上使用,第二代(连续轨迹控制的)机械手已经完成样品试制,第三代(微型计算机控制的)机械手又在预研中,并且正在构思技术更先进的第四代机械手。

日本引进技术的效果是很突出的。一是赢得了时间。从引进到投产,一般为自己摸索研究的时间的五分之一。正因为这样,日本在经济高速发展时期内,只用15年左右的时间,就掌握了世界上近半个世纪以来所开发的几乎全部科技成果。二是节省了资金。据估算,引进技术的费用只相当于自己从头研究所需费用的三十分之一。三是提高了产品质量和劳动生产率,增强了国际竞争能力,创造了巨额利润。

努力开拓机械工业的国际市场,不断提高产品的竞争能力

日本政府把机械工业作为“出口战略产业”不断加强。1955年机械工业出口额只占出口总额的14%。经过10年努力,出口额增加到10倍,1965年达到30亿美元,占出口总额的35%。再经过10年的努力,又增加到10倍,1975年达到300亿美元,占出口总额的54%。6年之后,1981年达到1001亿美元,占出口总额的66%,产品遍销世界。目前在美国市场上,约有20%的汽车和机床,20~30%的电视机,50%的收音机、录音机和手表,是日本产品。当时很多日本企业,都在进行大力强化国际竞争能力的宣传,把世界市场作为自己产品的归宿。如丰田汽车公司提出:“面向全球,预见未来”;三菱重工业公司强调:“放眼世界,提高用户的信赖”;小松制作所主张:“五洲四海是我们的活动舞台”;等等。他们不仅有雄心勃勃的扩展计划,更重要的是有相应的生产、技术、销售等措施,特别强调要保证产品的优良素质,以此来打入和占据国际市场。如松下电器公司要求“生产百分之百的正品”,公司领导人一再说:即使生产百分之一的次品,对于拿到这种次品的用户来说,也是百分之百的次品。

为扩大机械工业产品的出口,日本政府把提高企业的国际竞争能力确定为机械工业发展的首要目标;同时采取了一系列鼓励出口的政策和办法,如资助国外市场调查费,发放低息贷款,设立开拓海外市场准备金、海外投资损失准备金、成套输出损失补贴基金,还有减税、差额补贴、新产品试制补贴等。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推荐产品
推荐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