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市丁堰镇赵明村积极引导村民转变思想观念,着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通过政策扶持、技术帮扶、资金投入等方式,将高效益特色养殖作为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形成了一批具有特色的生态养殖,拓宽了村民增收渠道。
在赵明村村民孙进的特种养殖场内,一只只或蓝或白的孔雀有的开屏、有的觅食、有的相互嬉戏,有的则在顶棚下的横杆上休憩。孙进告诉记者,养殖场内的孔雀是蓝孔雀,有一定的观赏性,也可以做成标本,而且孔雀蛋有一定的药用价值。因为养殖孔雀的人比较少,开发前景好,经过不断学习摸索,他的养殖场已经达到了1000余只的养殖规模。
“一开始买了100只孔雀,后来只剩下30多只,我们就向别人学习,发现有问题,就三天两头跑到如东的养殖场去讨教。”孙进说,“刚开始,我们对温度掌握得不准确,孔雀就很容易生病。渐渐地,我们摸索出了一些经验,现在年收入大概在10万元左右。”
孙进的养殖场还养殖了十几只鸵鸟,以售卖鸵鸟肉和鸵鸟蛋雕为主,他正在盘算着流转土地,进行规模化养殖。在孙进的办公桌上,一个个鸵鸟蛋雕图文并茂,格外引人注目。他拿着鸵鸟蛋雕介绍说:“把鸵鸟蛋的中间掏空,送到专业雕刻师那儿,进行雕刻、绘画,还添加了其他工艺,具有一定的收藏价值,一个鸵鸟蛋雕的售价在250元左右。此外,鸵鸟肉和皮也可以售卖,一张鸵鸟皮价值两千余元,年收益约几万元。”
而在赵明村的另一户豆丹虫养殖户严建峰的黄豆大棚内,豆丹虫“趴”在黄豆叶上,静静地吃着叶子。严建峰走入田间,查看着豆丹虫的生长情况。他结合本地气候特点,种植黄豆用于养殖豆丹虫,销往连云港,每年效益达10万余元。豆丹虫有很高营养价值,可以通过油炸、烧汤等方式烹饪成各式各样的美食。
“我最初从连云港购买了第一批虫卵,放置的环境温度需要设置在20度左右。一周后,将虫卵放到豆叶上面去。我们提前把黄豆种植好,等黄豆长到膝盖这么高,再把虫卵放上去。要不然,豆叶太小,赶不上豆丹虫吃。”严建峰说,“豆丹虫是一种高蛋白、低脂肪食物,食用后可以增强抵抗力。我们这一共有27个大棚,有将近14亩地,亩产值达到3000元左右,年收入一年最少十多万元。”
在赵明村,像孙进、严建峰这样的农民越来越多,特色养殖“走俏”了新农村,广大村民在致富路上走出了底气,闯出了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