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州网 » 资讯 » 矿山能源 » 正文

浙北“矿山村”逆袭记:逐绿前行迎来“富美”春天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0-08-07 14:28  来源:中国新闻网  浏览次数:143
核心提示:眼下,浙江省湖州市德清县洛舍镇砂村村种粮大户沈永芳的120多亩水稻,已经长到了膝盖。这几天,他叫来的几名工人正忙着清除杂草、

眼下,浙江省湖州市德清县洛舍镇砂村村种粮大户沈永芳的120多亩水稻,已经长到了膝盖。这几天,他叫来的几名工人正忙着清除杂草、驱虫施肥。

今年58岁的沈永芳是地道的砂村人。2001年,村里采矿业发展迅速,“开矿、采矿”改变了很多农民的生活。沈永芳便在矿区负责用拖拉机运送石块,工钱不过几十块。两年后,沈永芳和妻子东拼西凑了20万元,全部投入了矿山。

随后,家里的生活条件有了改善,沈永芳拿着矿山的分红,翻新了房屋,买了小轿车,日子越过越红火。

但开矿带来的影响,让沈永芳至今印象深刻,“大家几乎常年不开窗,因为灰尘太多了,路上坑坑洼洼。”

痛定思痛,破坏生态环境的老路不能再走下去。2013年,砂村村关停了村内所有矿山。29套机组、3000多名工人、1000多辆矿货车,全部消失不见,东苕溪岸边的70个码头也逐一拆除。

本来以开矿为生的村民陆续开启了新的事业,有人去了江西、湖南、湖北,甚至东南亚投资采矿业,有人做起了养殖户,还有的办起了企业。

作为“失业”人员之一,沈永芳承包了农田,开始种植农作物,“水稻、小麦轮作,每年可以增收10多万,明年我打算将水稻和龙虾一起种养,相信经济效益会更好。”

与沈永芳不同,矿山关停后,村民徐志刚的父亲徐掌华转型办起了矿山机械设备生产加工厂。徐志刚毕业后,被父亲安排到工地干活,最苦的时候每天凌晨三四点就起床,搬砖、扛钢管,一直做到傍晚6点才收工。

正是这段吃苦的经历,让这位“矿二代”成功转型为“创二代”,自己开办了公司,目前正在安装调试生产设备。

“当时我们父辈这一代,说实话为我们创造了很多的财富。但到了我们这一代,石矿已是‘过去时’,我们要做的是去创造更大的价值。所以我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为村里带来新的财富增长点。”谈及未来发展,徐志刚充满信心。

如今走在砂村村,通村公路整齐干净,一幢幢独栋别墅排列整齐,曾经远近闻名的“矿山村”已彻底“脱胎换骨”。据悉,该村先后投入8000多万元建设美丽乡村,新增了20多万平方米的绿化面积;门球队、腰鼓队等特色文艺队伍的先后成立,也丰富了村民的文化生活。

此外,砂村村还成立了经济合作社,村民们人人入股,从起初评估分红每人5500元上升到现在18000元,集体经济收入保持在1000万元左右。经过平整后的废弃矿山,也成了炙手可热的招商热土,企业的进驻将为村里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目前,规划面积13000多亩的砂村万亩大平台正在抓紧建设中,未来我们依托这个大平台做服务配套,不断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洛舍镇砂村村专职副书记施春国说。(完)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推荐产品
推荐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