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肉价格的涨跌、养殖业的波动关乎民生,每一次异常都牵动着亿万人民的神经。
养殖业的异常波动大多与市场、疫情和环保相关,而近年来环保的影响较为突出,从污染大户到"一刀切",再到扶持奖励,中国的养殖业经历了太多太多。
中国的养殖业从小农经济模式,发展到今天的规模化、工业化养殖委实不易,但从长远看,如何步入生态环保的循环经济模式,将是我国养殖业发展的唯一方向。
工业化以来,我国种植业的田间地里便是以施用化肥为主了,造成土地越来越贫瘠,农作物的口感也大不如前,对此,广大群众是深有体会。
与此同时,化肥厂的生意到是越来越红火了,但化肥厂本身就存在污染,这方面媒体多有报道。
本来种植业用生物肥料才是正道,才是自然循环规律,生物肥料应来源于养殖业,而现实中养殖业的生物肥料产出与应用却不尽人意,更多的是污染,群众意见较大,所以才出现"一刀切"的现象。
养殖业的环保一直在整治,小型养殖场一般无环保设施,直排的多,是主要打击整治对象,而中、大型养殖场以前也有偷排现象,通过几轮环保升级后,状况有所好转。
环保整治的同时也带动了环保施备厂家的繁荣,从某种角度来说,也是环保施备制造业促进了养殖业的环境治理。
化肥厂和环保设备厂的生意是好了,但养殖业产出的生物肥料到底有多少?有多少到了田间地里?真正按照生态循环经济模式操作的地方和单位又有多少?
饲料行业也挺兴旺,工业饲料的广泛应用,使饲草饲料进入养殖环节很少,相对应的是,猪肉等肉制品口感越来越差,以及秸秆焚烧所带来的污染,而对于秸秆焚烧我们也是"一刀切"。
种养结合已提出多年了,为什么不能有效循环,难道是我们的工业化肥、饲料行业和环保设备行业在其中起了反作用,左右了产业发展方向,狙拦了种养结合循环经济模式的推广?这一点值得广大专业人士和相关政府部门深思。
当前正大力扶持养殖业发展,相信更多上马的是中、小型养殖场,在此过程中,我们的地方政府应把握时机,为他们指出科学的发展道路,大力提倡种养结合的新模式,不能让企业主在各种政策前面徘徊。
我们的养殖业决不能再步入污染-整治-污染-再整治的怪圈,我们的物价必须要平稳,我们应该与国际接轨,走出一条属于自已的、绿色的循环经济发展道路,方才长远。
以养猪行业为例,通过相关资料,我们来看看其它国家的养殖模式,也许能对当前产业结构调整做一些参考。
美国
运用收集储存和处理技术,将收集到的猪粪处理后,用以作为不同农作物的肥料,回归田地,形成饲草饲料-肥料循环体系。为了保证猪粪中氮磷的营养含量,美国次要选择水泡式粪污处理方式,将猪粪尿排放到农田中。
德国
猪粪便由地漏排出后,进入管道输送到化粪池,经过处理后主要用作肥料和生物质能发电,发电量达到546千瓦。德国通过改善饲料营养配方,在满足猪生产营养需求时降低了饲料中氮、磷含量,降低了微量元素对环境的影响。
法国
大多数养猪场采用水泡粪技术,直接将猪粪尿干湿分离,大多做成有机肥料销售,少数用于发电,粪污水经过处理后用于农作物的灌溉。与德国一样,法国通过改善饲料成分的方法,降低饲料的氮、磷含量,减少猪粪尿对环境的污染。
丹麦
在丹麦,养猪场的粪污经过发酵进行还田处理。丹麦法律对养殖场的粪污排放有严格的要求,不按照标准排放,农场主会受到法律的重罚甚至猪场停运,丹麦的养猪业没有给环境带来污染影响。
荷兰
荷兰的养猪场很小,荷兰法律规定了农场每公顷可养的牲畜数量,超过了限定,农场要缴纳粪便费。养猪场将猪粪尿固液分离,将固体部分储存堆肥,液体部分直接用作肥料输送到附近的农田。
日本
日本大多数养猪场附近没有足够的农田,所以猪粪尿不用作化肥处理。部分养殖场将粪便进行烧毁后经过特殊技术处理,或者将猪粪尿交给污水处理厂。
大部分国家都用法律限制养猪场的饲养量,不一味的扩大饲养,而是在土地和环境可接受的范围内进行饲养,国外猪场大都将处理过的猪粪尿用作肥料或作为能源发电。
不论何种方式,都是从保护环境和能源利用出发。我国的养猪场很少将猪粪尿用作肥料还田,主要有几个个原因:
1、是我国农牧脱节,没有形成“猪场-肥料-作物-猪场”的循环。
2、是我国的大部分养猪场设备落后,人们环保意识差。
3、粪便中所含的重金属难去除,不经处理还田,造成土地重金属富集,农作物重金属超标。
为了实现我国养殖业长远的发展战略,我们应运用先进的养殖设备,以环保能源利用为出发点,合理布局建设规模化养殖场,构建生态环保型养殖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