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了将近半辈子“懒汉”头衔的张福君,在精准扶贫政策的激励下,一改懒惰的习性,用勤劳的双手摘掉了“穷帽子”,成了人们称赞的养殖“能人”。
一家三口“蜗居”在没装门、没吊棚的简易砖房里,全因一个“懒”字
今年48岁的张福君,是肇州县永胜乡胜利村人。以前,他穷,却是村里最闲的人,成天无所事事。
都说结婚生子能改变男人的心性,但张福君好像是个例外。成了家后的他依然是一身“懒肉”、不务正业,带着媳妇和孩子挤在一间低矮的泥土房里过日子。“家里除了种地没有别的进项,去了我的买药钱,就不剩啥了,吃饭有时候都成问题。”张福君的妻子告诉记者,她患有严重的心脏病,得成天靠药顶着,日子这么难,张福君也不琢磨“来钱道儿”。“恨铁不成钢”之下,家里的碗摔碎了不下20个。
越穷越有事儿。2014年的一场大风雨,把他家房子的后山墙冲塌了,一家三口连个遮风挡雨的地方都没了。就这样,张福君还跟没事儿人一样,照旧玩牌、喝酒,实在没地方可住的情况下,就向亲戚邻里借钱,修了一个没装门、没吊棚的简易砖房“蜗居”。
“‘等靠要’思想太严重,就指着我们帮扶。”胜利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贾玉民说,他多次找张福君谈心,帮着想脱贫办法。一次,贾玉民看着张福君的闺女对他说:“孩子越长越高了,你要努力啊,要给孩子树立一个好榜样。”张福君沉默了,这句话似乎触动了他。
改变从一点一滴开始。张福君找到了村里一个木匠,跟着学了点儿手艺,自己试着把家里的屋门安上了,棚也吊起来了,屋子暖和了,有家样了。
“房子修好后,看着媳妇和闺女那股高兴劲儿,我就在心里琢磨,以前的日子咋被我过成那样呢?回头一想,就是一个‘懒’字。”张福君说,改,必须改。他下定决心要通过自己的努力,让家人过上好日子。
牌桌上少了一双摸牌的手,田里多了一双劳作的脚,“懒汉”脱贫了
2016年,被确定为建档立卡贫困户的张福君立志要当年甩掉贫困的帽子。
看到张福君的这种转变,扶贫干部打心眼儿里高兴,多次找他了解致富想法和近期状况,扶贫干部在张福君家炕头上,为他绘制出了脱贫“施工表”——发展养殖业,农闲时节打短工。
为了帮张福君脱贫,扶贫干部也是“蛮拼的”,送来了一头美系大白母猪,并帮着盖起了猪圈,还拿来了关于养猪技术的书籍和光盘。
张福君也是“撸起袖子加油干”。每天清晨4点多就起床打扫猪圈,给猪喂水上食。天天给猪洗澡,精心伺候。母猪要产第一胎时,他日夜守在猪圈旁,不敢有半点儿疏忽。仔猪出售后,他挣了3000多元钱。
看到张福君脱贫的积极性这么高,扶贫干部又给他送来了鸡种蛋、鹅种蛋,堆满了他家的炕头。张福君生怕温度太高,把蛋烫坏;又怕温度太低,孵化不出来鸡、鹅,就专门买了一个温度计,一个小时一测温。
家里的活儿即使忙完了,两口子也不闲着,种西瓜、种烤烟,打苞米、收黄豆……到处都有他们打零工的身影。
这一年,牌桌上少了一双摸牌的手,田里多了一双劳作的脚。通过养猪、养鸡鹅,打零工,年底一算账,张福君一家收入3万多元。
“懒汉”脱贫了。
明年争取养上30头猪,让银行存款再加一个“0”
脱贫之后,张福君又给自己定下了致富的“新目标”。
“现在,新猪圈里有11头猪,其中3头母猪。今年单养猪一项就能挣3万多元,明年争取养上30头,让银行里存款再加一个‘0’。”张福君对记者说。
为了让张福君实现“新目标”,扶贫干部和驻村工作队帮他建立起新的猪舍,就在原来旧猪舍旁边。从空间、设施、外形上,一新一旧形成了鲜明对比。“原来的只能养4头猪,现在的起码能养30头。旧的猪圈是露天的,新的有棚,而且带自动上水系统。”张福君对记者说。
驻村工作队帮忙,张福君夫妻俩自己也铆足劲儿干。每天清晨4点多,夫妻俩就起床喂猪、刷圈,两个小时打底儿,忙完猪舍里的事,夫妻俩才开始吃早饭。饭后,张福君接着去村里的公益岗上班。“一天不着闲,家里和村上两头跑,累是累了点,但挣得确实不少。”张福君说。
“政策不养懒汉,我得发狠干。下一步,我打算把新旧两个猪圈合到一起,养更多的猪。”站在猪舍外,望着大大小小、干净肥实的猪,张福君写满希冀的脸,被一缕阳光照亮。
记者手记:找准脱贫意愿和实际能力的结合点
从前好吃懒做,一家人蜗居简易砖房;如今勤劳脱贫,年收入达3万元以上,张福君的故事已经在邻近几个村子里传开,大家说扶贫干部“有办法”,也都认为张福君“有志气”。
其实,脱贫干部“有办法”的实质就是,找准了符合张福君脱贫意愿和实际能力的结合点,又给予务实的帮扶和激励。张福君说,在没有养猪之前,扶贫干部曾多次找到他,询问他擅长干什么?在确定养猪后,扶贫干部又帮他想办法降低养殖风险,提高养殖效益。
俗话说得好,扶上马再送一程。扶贫干部就是帮张福君找到了合适的“马”,才让他奔向了脱贫的目的地。
我们相信,有产业的帮扶、有扶贫干部的努力、有脱贫的斗志、有勤劳的双手,就一定能取得脱贫攻坚的最终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