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闻不如目睹,亲自走上一遭,对环境公共设施多些了解,就可以少点误解
学校组织去城市污水处理厂参观,班主任提醒学生要戴最厚的口罩。孩子回家说起这件事,笔者吃了一惊。本以为这个要求缘于个别老师对污水处理厂的误解,没想到,参观活动结束后,学校微信公众号的照片里,孩子们齐刷刷地戴着统一配发的活性炭口罩。
如今,很多城市污水处理厂已被建设成花园式工厂,处理工艺更加科学,厂区环境日益改善。对一个达标排放的污水处理厂来说,“戴口罩去参观”确实有点多此一举。
提醒孩子们做好防护没有错,但这个没必要的细节让人感慨,公众与环境公共设施之间的距离还是太远了。
污水如何变成可以洗车、可以绿化浇灌的中水?如山的垃圾如何“灰飞烟灭”变成能源?由于缺乏必要的认知途径,这些问题不仅鲜有人关注和思考,而且还由于不了解,导致了一些认识上的误区。“戴口罩去参观”,折射的正是公众对环境公共设施的不了解、防备甚至恐惧。
我们常说,建设美丽中国,迎接绿色生活时代,离不开公众的参与。但有了解才能有关注,有关注才能有参与。参观合规的城市污水处理厂需不需要戴口罩?如果公众连这样的问题都不清楚,又何谈参与和监督。
破解这一问题,向公众开放环境公共设施是个好思路。令人欣慰的是,去年以来,在生态环境部的统一部署下,各地设施开放的名录不断扩大,参观内容不断丰富,形式推陈出新,让不少公众有机会一睹城市环境公共设施的运行,也对环保问题多了一份关注和理解。最近,新一批开放名单即将出炉,公众将有更多了解环境保护的窗口。
耳闻不如目睹,亲自走上一遭,对环境公共设施多些了解,就可以少点误解——正像参观回来的孩子所说,污水处理厂没那么可怕!可以想见,随着未来设施开放范围的不断扩大,普通百姓将有更多与其近距离接触的机会,生态环境保护的朋友圈也会越来越宽广。
(责任编辑:邓浩)